• 网站客服:1528761912
  • 合作热线:4006030187
查看: 16206|回复: 0

三杨庄村农耕文化简介

[复制链接]

30

主题

32

帖子

114

积分

注册会员

Rank: 2

积分
114
发表于 2019-9-10 12:55:4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      三杨庄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,从三杨庄汉代遗址考古现场发现,紧邻庭院四周,是排列整齐、高低相间的田垄遗迹,田垄为南北走向,田亩尚在耕作中,牛蹄印、车辙痕迹清晰可辨,还有大型的铁犁。农田内的道路也是经过规划的,可能源于井田制中的阡陌传统。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,看到这一垄一垄的农田时说:“这一遗址等于留下了一部汉代经济史。”
640.webp (5).jpg
640.webp (6).jpg
      以往人们对于汉代聚落的理解,是集中院落并且土地相连,一个村庄几十户人家。而三杨庄遗址发现的庭院,每个独立,有小道相通,连接公共大路,户与户之间并不紧连,宅与宅隔田相望,中间都有农田毗地相隔,所以有“毗邻”的说法。


    《汉书·食货志》载,西汉武帝时,任用赵过担任搜粟都尉一职,推行“代田法”,发展农业。这一方法是把农田打成一道道的垄和沟,沟垄一年更换一次,精耕细作,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亩产量,这对后世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640.webp (7).jpg
      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、研究员刘海旺指着田垄遗迹讲解,做成的田垄正如书中记载的高一尺,深一尺,每年轮换种植,头一年的垄沟,第二年经过培土成为垄背,所以称为“岁代处”,即一年一换。这种耕作方法如今依然在某些地区使用。


      另外,庭院内还出土了许多农具。主耕农具是铁质铸就的犁,犁头宽7寸(合汉代度制一尺),与垄宽正相符合。据专家考证,汉代奖励农耕,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力,小麦亩产近150公斤,一户核心农家,即五口之家的耕地面积为六七十亩,还有很多土地可待开垦。三杨庄遗址虽然被洪水淹没,其断壁残垣却展现出一幅丰衣足食的美好画面。


     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提出的“五亩之宅,树之以桑,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……百亩之田,勿夺其时,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”的理想生活,似乎在这里实现了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使用 高级模式(可批量传图、插入视频等)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